『素问』曰:阳明主肉,其脉侠鼻络于目。惟在里之阴寒极盛,不得不急救其里,俟里证稍定,仍救其表,盖谓救里后再行救表也。
阳盛□语宜下,此不可下者,犯胃气也。加尿、胆者,从其类也。
若谵语,则胃家实,与厥阴无与,乃肠中有燥屎不得下也。 加麦冬生津,半夏降逆,更逐痰饮,甘草补中,且以调和诸药也。
若外发热而内厥逆,下利不止,且至烦躁不解,则发热又为阳气外散之候,而主死矣。少阴病六七日,腹胀不大便者,盖因其人阳气素盛,胃有宿食故也。
利止脉不出气少者,俱倍人参。 因火灸之,不能得汗,则邪无出路,因火而盛,即不焦骨伤筋,而火阻其邪,阴气渐竭,下焦乃荣血所治,荣气竭而不运,必重□而为痹,名曰火逆。
虚则郑声者,神气虚而不能自主,故声音不正,而语言重覆也。热利而得数脉非反也,得浮脉则为反矣。